商城,祭祀遗存也不 如郑州商城多,但遗址整体保存较好,由其可以观察到早商时期祭祀 行为的变化轨迹。偃师商城地层分为三期,时间跨度约200年,我们 下面按70年为一期进行估算。
商朝刚刚开国时,偃师商城宫殿区建起了几座大宅院,并在宫殿 北侧规划了两处祭祀区:b区和c区,呈东西狭长的长方形,面积均 超过1000平方米,四周有夯土围墙,构成两座“祭祀大院”。
这两处祭祀区主要用猪献祭,比如c区,目前发掘了三分之一, 埋猪超过100头,据推测,祭祀区使用的猪可能超过300头。
这些猪有整只活埋的,也有去头的或剖成两半的,有多只一起埋 的,也有单独埋的;有猪、牛、羊埋在一起的献祭组合,甚至有鹿的 躯体。从某些痕迹判断,这些祭牲和祭肉被放在漆木容器之上,祭祀 礼仪非常恭敬。
也有多层、多次献祭掩埋的,如h124,堆积分为五层,每层都 会埋入若干猪头、整猪或肢解后的猪骨,甚至和一些兔子的骨骼混在 一起。
还有的祭祀坑内埋的不是食物,而是用具,如h460,面积超过
40平方米,深度超过15米,埋有150多件完整的和可复原的陶器, 还有大量竹席、草编筐和植物的茎叶堆积。2
在b、c祭祀区建成近半个世纪之后,商人又在宫殿区东侧开辟 了 d祭祀区(一期)o这原本是建设宫殿取土形成的一个大坑,深5米, 面积约230平方米,埋有72只、分64处埋葬的整猪,并伴有一些牛 角和牛下颌骨。3
以上是商朝开国70年内偃师宫殿区的祭祀遗存,明显继承了夏 都二里头宫殿区的祭祀礼仪,以埋猪祭祀为主,没有人猪混埋现象, 甚至用工程取土坑作为埋祭场的做法也被模仿了过来。
偃师商城整猪祭祀坑局部照片4
商朝开国近百年时(偃师二期),在b、c祭祀区的东侧,出现 了长方形的a祭祀区,面积8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内部 有各种形式的祭祀现场和祭祀坑,用人和牲畜献祭。
容量较大的是h282祭祀坑,长方形,深3米,近30平方米, 接近一间普通客厅。根据发掘现场,偃师商人应该是在土坑刚挖好之 后,先在坑底堆积柴草,用大火烘烤坑底和坑壁,然后在南北两壁上 挖出很多放置祭品的“壁龛”。
用来献祭的主要是人、牛和猪,肢解、腰斩或全尸的人牲被摆放 在坑底,与猪和牛的骨肉一起掩埋,还会铺垫一些石块或陶片,形成 坑内堆积。这种堆积一共有14层,基本填满祭祀坑。
坑口边缘处有木桩痕迹,发掘者推测是“用于悬挂祭祀仪仗之物”: 献祭时,剁开的人、牛和猪的肉体可能先悬挂在坑壁的木桩上展示, 最后才放到坑底掩埋。
目前对该祭祀坑只做了局部发掘,而且发掘报告过于简单,没有 祭祀用的人牲和牲畜的数量统计,也没有各层的平面图和照片,但献 祭的原理基本清晰,就是向神灵奉献肉食。
除了人、猪和牛,a祭祀区使用的祭品还有很多种。比如,有一 片祭祀场,深约14米,面积约有130平方米,主要使用的是焚烧的 稻谷。也有用狗、鱼类和小麦献祭的。有座用水井改造的祭祀坑,每 间隔一定深度埋入一条狗,并摆放一些石块。还有的埋的是牛头和大 量的鱼,甚至陶制的乌龟。s
这些祭祀区一起使用了约半个世纪。偃师商城二期结束时,b区 和c区堆积饱和,d区大坑也逐渐被生活垃圾填满。到第三期,祭 祀活动主要集中在a区进行,直到商朝进入内乱萧条,偃师商城被 废弃。6
a、b、c、d祭祀区附属于偃师商城宫殿区,只有商王和高级贵 族能在这里举行典礼。但宫殿之外的平民区也有各种祭祀遗迹,说明 随着宫殿区人祭的普及,平民中的杀人献祭现象也多了起来。
从夏都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宫廷区的祭祀行为看,商朝和夏朝存在 非常明显的继承性。偃师商人学习了夏朝的宫殿区建设和祭祀方式: 祭祀区集中在宫城北侧,以猪为主要祭品;开始时以幼年猪为主,国 力强盛后升级为成年猪。在这方面,夏商两代的历程如出一辙。
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二里头-夏朝宫廷区的人祭行为一直不太 普遍,祭品也相对单调;偃师商人则在开国近百年后,越来越多地用 人献祭,并摸索出了用牛、狗、鱼、鹿、兔以及稻谷等粮食混合献祭 的方式——他们可能是认为神灵和人的口味应当是一样的,食谱花样 应该多一些。
再来看偃师商城民间的人祭行为。
偃师没有很集中的墓区,墓葬零星分布在城内各地,特别是城墙 内侧。在东城墙下的一小片墓葬区,有一座祭祀坑k1,建造于三期(商 朝开国约150年),坑口呈椭圆形,长径约3米,向下逐渐变成长方形, 整体深近2米,坑底铺约10厘米厚的红褐色土块,沿坑壁有一具十 来岁少年的尸体,仰卧,身上压着多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