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enxue38.com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34节(2 / 5)

最终“齿序”只有二十四子。如和硕理密亲王允礽,“生序”为第七子,“齿序”为第二子。本文中,因主要涉及后妃生育,所以均使用“生序”称呼。所引史料内,则有一些提及的是“齿序”,应加以区分。

圣仁皇后。同年九月,升祔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淑懿两字。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加上恪敏两字。

[家族背景]

孝诚仁皇后出身穆瑚禄都督系赫舍里氏,此系的始祖名为穆瑚禄都督,原世居都英额地方,后来迁居哈达地方。其生有八子,均有后代流传下来,是清代赫舍里氏一姓之中最著名的一系。孝诚仁皇后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讷之后代。特赫讷之子瑚什穆巴颜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硕色,第二子名为希福,都是当时颇有学识之人,被尊称为“巴克什”,入旗之后,被编入正黄旗满洲。硕色之子即清初名臣索尼,亦是世祖留给圣祖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生有六子,孝诚仁皇后之父噶布喇是第一子,后来康熙朝的知名权臣之一索额图是索尼第三子,亦即孝诚仁皇后的三叔父。

索尼是清初知名的大臣,在圣祖即位之前,他已经封为一等伯,任内大臣、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后来在康熙六年病故。噶布喇作为索尼的第一子,没有承袭爵位,1在孝诚仁皇后入宫时任内大臣。后来作为孝诚仁皇后之父得封一等公爵位,仕至领侍卫内大臣,最后在康熙二十年病故。噶布喇生有两子和至少三位女儿。第一子名为常泰,原承袭一等公爵位,仕至领侍卫内大臣;第二子名为常海,仕至佐领。已知的三位女儿中,除一位为孝诚仁皇后、一位为圣祖平妃之外,另一位嫁给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公爵遏必隆之子一等公法喀为继妻,法喀是孝昭仁皇后之胞弟由此可以看出孝诚仁皇后家族作为清初名门之一的门第。

孝诚仁皇后家族虽然在清初时门第很高,但是一来受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索额图在政治上失脚以及“太子党”的影响,二来受到雍正元年整理八旗佐领的影响,2所以从康熙朝后期开始,便在政治上转为低迷状态。加恩封给孝诚仁皇后之父噶布喇后代的承恩公爵位,亦因常泰获罪以及常

——————————

1谨按,清初旗人社会流行幼子继承制度,爵位常由幼子继承制。

2谨按,清初八旗佐领在定性上比较混乱,至雍正朝才进行整体的整理和正式的定性。索尼家族原本在正黄旗满洲拥有四个既成事实的世袭佐领。一般来讲,这种情况会在雍正朝被正式定性为世管佐领,但是雍正元年时,世宗雍正帝只将其中的一个佐领定性为世管佐领,其余的均定为公中佐领。这对八旗世家而言,打击十分沉重。

海绝嗣而最终由索尼第五子心裕的后代承袭。1

[入宫时的争议]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孝诚仁皇后出身旗人顶级世家,其祖父为朝中辅政大臣之首,父亲亦官居一品,家中有世爵和世管佐领,与其他顶级世家亦有联姻,身份几乎无可挑剔。但是,在当时,孝诚仁皇后的立后曾经有过不小的争议。后来处理整拜一案之时获知,苏克萨哈和鳌拜均对册立孝诚仁皇后不满。据鳖拜说:“立皇后时,苏克萨哈嗔怒年庚不对。”据遏必隆说:“鳌拜借指苏克萨哈曾说‘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2鳌拜与苏克萨哈的这种说法,其实与清初的一种领主思维有关。

在清太祖和清太宗统一女真(满洲)诸部之前,女真(满洲)社会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都有不同的豪强割据一方。其中规模比较大的称为“国”,如叶赫、哈达等,他们的世袭首领称为“国主”。次一些的称为“部”,如董鄂等,他们的世袭首领称为“部长”。再次一些的称为“路”,首领称为“路长”。更小的则称为“寨”“城”,首领称为“寨主”“城主”。虽然他们统领的地盘大小有别,具体势力亦有差别,但他们都是当时女真(满洲)社会的“上层”,即“领主”阶层。在太祖、太宗统一女真(满洲)诸部之后,这些领主被编入八旗,大多亦因之前的领主身份而获赐爵位以及世管佐领,成为八旗内的第一批世家。

以此为背景,在当时女真(满洲)的传统习惯中,所谓婚姻的门当户对,即是领主要与同属领主阶层之家族进行联姻。以清廷为例,太祖继妃出身檀都系富察氏,其家族为沙济城城主;孝慈高皇后出身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太祖大妃和太宗继妃均出身乌哈国主系纳喇氏;太宗后来的“崇德五宫”与世祖的两位蒙古皇后均出身蒙古国主或部长家族;就连追立的孝献皇后,其出身的家族亦是董鄂部部长,均属领主阶层。3相比之下,孝诚仁皇后家

——————————

1此段赫舍里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正黄旗满洲已故世管佐领文普接袭宗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2中国科学院编:《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