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野史在可信度上要打一些折扣,但是多少可以反映出孔四贞的一些情况。
——————————
1马啸:《明季稗史初编》,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 ,第4册,第462—464页。
第十章 清圣祖康熙帝的后宫
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名玄烨,满文作“hiowan yei”1。作为世祖章皇帝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巳时,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世祖崩逝。圣祖以皇三子之身份于正月初九日即位,改元康熙。初以大臣辅政,至康熙六年亲政。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时崩,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雍正元年二月,恭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同年九月初一日,奉安景陵,升衬太庙、奉先殿。乾隆元年三月,加上中和两字。
圣祖康熙朝时期,后宫制度逐渐完善,随着内务府的正式定型,宫廷的档案文书制度也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不过,根据目前已知的档案来看,在康熙朝初年时,挑选八旗秀女和内务府秀女的随意性较强,似乎并无雍乾之后官书中所谓八旗秀女三年一选、内务府秀女一年一选的“定例”。而至康熙朝中后期,这种“定例”才逐渐出现。
根据目前的资料统计,清圣祖一生中至少有五十余位妻妾。在其后宫之中,除相当多的无号庶妃(包括贵人、常在以及大小答应)之外,其余有号的后宫主位大多是按照批次进行册封。2康熙一朝,这种册封批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康熙十六年八月,册立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时,册封佟佳氏为贵妃(孝懿仁皇后),还有安、敬、端、荣、惠、宜、僖七位嫔。3第二次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封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为皇贵妃,同时册封
——————————
1罗盛吉:《清朝满文避讳漫议》,《满语研究》2014年第2期。
2谨按,从清中期开始,后宫主位的晋封多是先获得诏封,数月之后获得册封。获得诏封时,已经享受新位分的物质待遇。但是,在康熙朝,后宫主位的晋封则经常是先享受某一位分的物质待遇,等到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后才得到册封,与清中期后之情况有别。
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68,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条,《清实录》,第4册 ,第876页。
惠、宜、德、荣四位妃。1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册封佟佳氏为贵妃(慤惠皇贵妃),同时册封和嫔与良嫔两位嫔。2第四次是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宣妃、和妃、成妃三位妃,以及定嫔、密嫔、勤嫔三位嫔。3还有一次比较特殊,是在圣祖崩逝之后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新即位的世宗雍正帝将圣祖康熙帝后宫内的几位年老或生育过子女的低级主位册封为嫔或贵人。4此处谨按照康熙朝册封之批次,将第一次和第二次册封,即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年这一阶段划分为“前期”;将第二次册封之后到第三次册封为止,即康熙二十一年至三十九年这一阶段划分为“中期”;将第三次册封之后,即康熙四十年至康熙六十一年这一阶段划分为“后期”,再按照后宫主位的出身、位分以及得位时期,予以分类综述。
第一节 清圣祖康熙帝的四位皇后
一、孝诚仁皇后
[简介]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正黄旗满洲赫舍里氏,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康熙四年,指立为皇后。同年七月初七日纳采,九月初八日大婚,册立为皇后。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生第二子承祜。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第七子5和硕理密亲王允礽。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申时崩,年二十二岁。同年五月初五日,奉移至北海团城西侧空院暂安;五月二十七日,奉移至巩华城暂安。六月二十七日,谥曰仁孝皇后。康熙十四年正月,升衬奉先殿。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奉安景陵。雍正元年六月,改上尊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
——————————
1《圣祖仁皇帝实录》卷98,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己亥条,《清实录》,第4册 ,第1250、1251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01,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6册 ,第65页。
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82,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辛未条,《清实录》,第6册 ,第760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7册 ,第51页。
5谨按,清圣祖康熙帝子嗣众多,有“生序”“齿序”之分。“生序”即按照出生次序排列,“齿序”则是在皇子长大到一定年龄正式参与排行所定之次序。按照“生序”排列,圣祖一共有三十五子,但是其中有不少位因夭折未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