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enxue38.com

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第36节(1 / 2)

从后世的用文习惯,张良很容易看出学生指的就是弟子。

小学生,小弟子?

启蒙自然是对小孩进行启蒙。

只是既然有小学生,那会不会还有中学生、大学生?

【《数学》是纯粹的知识;《法律》是普法;只有《语文》才包含各家学说的治国理念。】

【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会体现在《数学》里,但《语文》中有。】

【法家还是比较特殊的,毕竟科普法律就是依法治国的一种,要说法家才是最大赢家也不是不行。】

这就对了!

法家为首,其次为儒,再次为其余各家。

可墨家的“知识”为何能单独列书?

诸子百家对曾经显赫过的墨家不缺了解。

去除明显属于“治国理念”的部分,墨家的“天志”“明鬼”……

难道秦二也如始皇帝那般相信方士?

也不对,秦二都把“说不定她哪天就死了”当众说出来,显然也不求长生。

那最后剩下——

名义上是守御、但实际上被秦国更多地用在进攻上的连弩车、转射机和藉车。

所以秦二用攻城机械来为大秦学子……启蒙?

竟好战至此吗?

【最大赢家其实是秦二,或者说秦二的华夏论。】

【百家大议是秦二对匈奴宣战的台阶,但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台阶的重要性却远不及其他。】

【比如华夏论在此刻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华夏儿女留爪!坐等楼主更新!】

若不是逃亡途中找不到竹简与毛笔,张良此时就要以笔刻之。

早在秦二的驳复周论中,他就已经注意到华夏这个词。

数百年后,后世人以华夏儿女自称。

以应“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异族不应该图谋中原的夏族,夷族不应该扰乱华夏的秩序。

这是孔子所云,但叔孙通阻止弟子们将这句话与秦二的华夏论等同。

因为史上不少国家都将秦国视为蛮夷。

楚国更是直言“我蛮夷也”。

秦二若是认可孔子的观念,岂不是将中原之外的百姓都视为蛮夷,甚至包括秦人?

就算勉强将秦楚也视为华夏,那百越之地怎么算?

最重要的是,秦二论“五圣”并未提及孔圣这种思想。

………

大秦三征百越之后设南海郡治,赵佗受郡尉委任为龙川县令,既要防范越人反抗,又要安抚当地民众。

“郡内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郡外的越人却看不到。”

赵佗此时还没有分地称王的野心,在知道秦二连灭数国后更是想都不敢想。

比始皇帝还好战的君王,他怎么敢去忤逆?

——此时的赵佗并不知道他就是天幕上、闽越降秦后需要韩信驻兵威胁的南越王。

“这华夏论千万要包含百越之民啊……”

赵佗只得如此期盼,毕竟一旦秦二将越人看做蛮夷,那安抚越人的难度将立即拔高。

相反,若秦二待越人同为华夏儿女,他治县的难度就将大大降低。

免徭役免四赋,越人都将踊跃服役驻守匈奴。

【在秦二之前,华夏一词专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民族,秦国其实不怎么搭边。】

【秦国的地盘是从西戎那里抢来的!】

【没错,周天子时期,中原各国将秦国视为夷狄之国;楚国距离中原也比较远,攻打其他小国家的时候更是直接自称蛮夷。】

【秦楚难兄难弟,所以联姻也多,明确记载的就有七次。】

在项羽疑惑的目光中,项梁默默点头。

没错,七国中秦楚两国的境遇最为相似。

位处文化洼地的项羽这才知道,原来在中原各国眼里,楚国和秦国都是夷狄?

那他以前还想反秦之时要助其他五国复国?

现在还助什么助。

我蛮夷也!

………

嬴政沉下脸。

若不是“秦二之前”这个词放在最前面,他就该发怒而不只是沉下脸来。

他焚烧其他列国史记的重要原因就是秦国被视为夷狄,不利于大秦对天下的治理。

结果烧了也没用。

后世之人还是知道夷狄之国。

现在大秦百姓都知道了。

【华夏一词来源于夏朝之前的华夏部落。】

【秦二认为夏朝的疆域不及商,商不及周,周不及秦,所以不能以疆域来拟定华夏,否则周天子都得算蛮夷。】

【没毛病,夏朝就那么一小块地方,位于渭水流域的周部族压根就不在夏朝的范围内,按疆域算周朝王室妥妥的蛮夷。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