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李泰自与这些陇右人家利益相关、休戚与共。这三千名子弟兵们追从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陇右乡土中还有四方城这个利益共同体来维系彼此间的关系。
未来就算宇文导取代了独孤信坐镇陇右,也休想夺取四方城的控制权,甚至另起炉灶再搞一座物流城都会遭到乡土势力强烈的抵制。
在李泰组建军伍的同时,此边各项人事也并未就此停滞不前。
独孤信近来忙于编写凉州功簿,尽管独断于陇右的梦想已经破灭,但他心中仍然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特别是过去这段时间里李泰直接把手查到了此边乡情秩序的最底层,也让独孤信的操作空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加强。
在台府更加大对陇右局势的干涉力度之前,起码将秦州上下、官方和民间的情势进行一番深入统合,也是巩固自身权势的当然选择,所以独孤信对功簿的编写也花费了不小的心思,务求各个方面都有惠及。
河州刺史杨宽相对而言就比较落寞,归镇之后便将州内军政事务同王德交割一番,卸任后便来到上封城暂住,等着跟稍后报捷的队伍一同归京。
但杨宽本人倒是看不出有多失落,或许他本身就不怎么乐意担任这个边州刺史,如今卸任正好无事一身轻。留在秦州这段时间里,甚至还饶有兴致的向李泰引荐了好几个他比较欣赏的陇右人士。
到了六月下旬,凉州方面内徙关中的合有五千多民户,也浩浩荡荡的进入了秦州,在这里稍作休整后,便可由李泰整编完成的三千人马引入关中。
离镇在即,却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李泰也是忙碌得很。幸在征辟的府佐人员也陆续到位,极大程度的分担了他的事情,让他不至于焦头烂额、乱了方寸。
唯独需要他亲力亲为的,便是一些人情互动,每天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以至于独孤信都有些吃味,直将他赶出了州府,不要每天摆宴吃喝干扰州府行政。
这一天,李泰刚刚送走几位同他商讨四方城后续经营事宜的乡士,返回起居室后稍作歇息,已经决定追随他同返关中的参军赵演便又匆匆入室递上一份拜帖。
这拜帖用料造型极为华丽,竟然以金玉作板,但其落款则更加的特殊,既非官职名位,也非乡籍郡望,而是“河西旧属、敦煌故义,令狐延保”。
第0368章 良禽择木
令狐延保年纪三十出头、不到四十岁的样子,体格不算特别的高大,但却肩宽臂长、很是醒目。
当州吏将之引入堂中,他先抬头看了李泰一眼,旋即便连忙的低下头去,并以大礼作拜于李泰席前:“仆令狐延拜见郎君,敦煌公旧所兴治故国,仆虽未身临其世,但亦深受遗泽,今时此地幸拜郎君席前,郎君风采无双,仆亦深感荣幸。”
李氏虽然郡望陇西,但李泰他们这一支却是兴起于河西。西凉太祖李暠所建立起的西凉政权,便是以敦煌作为基础,后来虽然迁都酒泉,但敦煌一直都是西凉政权的核心统治地区。
西凉本身就是一个由当地大族联合组成的、以河西汉人为主体的割据政权,敦煌令狐氏也是西凉政权当中重要的属臣。
西凉在与北凉的对抗中灭亡后,李泰的高祖李宝建立了一个流亡政权,并在北凉被北魏击溃后重返敦煌故地,向北魏奉表称臣,受封为敦煌公,并在不久后受召前往北魏都城平凉定居,其后便在李宝少子李冲的带领下融入山东士族,成为天下名门之一的陇西李氏。
如果从这一层渊源来算,令狐延保以门下之礼拜见李泰倒也合理。可问题是西凉都灭国了这么多年,从李宝离开敦煌算起都已经过去了上百年,这样一层埋沙覆土的陈旧君臣关系又能给人多大的约束力?
当然这些故事渊源也能拉近彼此关系,起码心理上较之普通人是会有更多的认同感,但这令狐延保初见便以门仆自居、将姿态放的这么低,还是让李泰颇感诧异。
就拿他自己来说,虽然对此乡陇西李氏族人们颇感陌生,心理上倒也有一些亲近感,并且顺水推舟的认下了李允信这个大孙子,可如果李允信上来就说按辈分你才是孙子,那他还认个屁!
敦煌令狐氏当然不是什么一般人家,号称世为西土冠冕,而且在刚刚过去的瓜州一系列骚乱当中,令狐延保的表现也足以配得上这样的评价,若非其人一番努力,眼下瓜州局面绝难平定下来。
尽管心中颇有疑窦,李泰倒也不敢过于托大、真的以对方主上自居,连忙从席中站起身来,下堂将令狐延保搀扶起来,望着对方笑语道:“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故国人物尤可相见已经让人大感欣慰。
我与将军俱是此世新人,无谓沉迷旧事,更宜结交于当今。将军壮义事迹不独局限于河西,同样驰名于陇右,我亦颇感与有荣焉,早盼能与将军相见!”
令狐延保顺势站起身来,但还是等到李泰归席坐定,自己这才落座,脸上仍然挂着谦恭的笑容,并又对李泰抱拳说道:“些许事迹不足挂齿,唯独奉义卫道的志向源于故国教化,不敢自谦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