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了。此世并非承平世道,人也不可独恃门荫谋生。但得志力不匮、时运相加,即可卓然成器。嗣或不嗣,也不足以毁人一生。”
崔谦在一边开解李缋,并指着李泰说道:“譬如阿磐,他孤身行入关西,全无人势依仗。但只短短年余光阴,于事中健壮让许多痴长之类都大惭不及。李散骑你今为别人家事忧困,或许来年其门家势还要仰仗这不得亲长爱护的少辈担当。待到那时,是贤是劣也不由两三口专断,人眼舆情自有分辨!”
李泰倒是很认可崔谦的说法,也觉得李缋对此有点太过看重了。
毕竟李纲、李缋兄弟俩跟他、跟崔谦他们的经历都大不相同。
早年的河阴之变既没波及到他们家,头上还有一个父亲李琰之为他们遮风挡雨,一直到孝武西迁的前夕李琰之才去世,而后他们兄弟就跟随孝武帝一路西迁。
来到关西后,又面对一个霸府独大、皇权架空的局面,他们这些元魏忠臣们无掌势力,也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对人对事仍是老一套的看法,甚至将门荫声誉看得比往年还重,毕竟除了这个他们也不剩啥了。
李泰也知道,要让李缋短时间内便扭转对人对事的观念看法也难,便又开口说道:“事总因我而起,不可置之不理。冯翊公家事如何操持,我实在无从置喙。但这位表兄若实在门中不容的话,我也不会坐视不理。他若肯于屈就,请叔父将他引来我处,虽然无从筹谋坐望公卿的显途,但只要有奋进之志,我也一定会助他扬名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