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enxue38.com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6节(1 / 5)

————————————

1《御制增订清文鉴》卷3,君类第二,钦定四库全书本,第8页a。

2《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3,顺治十一年五月癸丑条,《清实录》,第3册 ,第655页。

3谨按,清代确有“太嫔”之称,可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05,“太嫔用彩仗”,《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802册 ,第825页。

4《奏恭进所译妃嫔封谥片》,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3-0200-3945-0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

级较低,她们没有册封典礼,故而不被算作正式的内命妇。1在官方制度上,她们大多随着位分等级较高的后宫主位一起居住,即所谓“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2贵人的称呼,一般并不是由内阁恭拟的封号,只是使用原姓或其他称号。这种“封号”与“称号”的区别,体现在“封号”为满文意译词汇,而“称号”为满文音译词汇。但是,亦有例外之情况。若一位原本位分等级较高的后宫主位因故被降为等级较低之位分时,即有可能保持原有之封号。如宣宗道光帝之彤贵妃,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降为贵人,却仍称“彤贵人”,未将封号剥夺。另外,从咸丰朝中期开始,清廷对于八旗出身且初封为贵人的后宫主位,经常在其为贵人位分时即给予封号。如穆宗同治帝之敦惠皇贵妃,在同治七年(1868年)参加挑选八旗秀女,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被指定为瑨贵人。其“瑨”字满文为“sag”3,即是封号,而并非称号。这是清后期宫廷的一个重要变化。在皇帝崩逝之后,贵人则成为太贵人,大多以原称号称呼为“皇考某贵人”或“某太贵人”。4

七、常在

常在,满文作“cang dzai”5。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为第七位,是庶妃之一,服缎正数在乾隆朝中期之前为九匹,自乾隆朝中期改为十一匹。康熙十六年,清廷将之前后宫位分等级内“格格”一级根据服缎疋数进行拆分,以服九匹缎者为“常侍女子”(keuni takurabure sargan je),正式成为清代后宫位分等级之一。之后至迟在康熙三十一年时,已经逐渐改称为“常在”(cang dzai)这两种写法一直兼用,至雍正朝方统一称为“常在”(cang dzai)。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常在“无定位”6,即无有人数限制。常在位分等

————————————

1谨按,其表象之一即没有其等级所穿用的朝服。

2《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

3《为主事罗霖之女西林觉罗氏著封为瑨贵人事致内务府》,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818-00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谨按,清代确有“太贵人”之称,可参见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95,“高宗纯皇帝鄂太贵人薨逝”,《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805册 ,第805页。

5《奏恭进所译妃嫔封谥片》,嘉庆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3-0200-3945-0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6《国朝宫史》卷8,上册,第138页。

级较低,她们没有册封典礼,故而不被算作正式的内命妇。在官方制度上,她们大多随着位分等级较高的后宫主位一起居住,即所谓“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常在的称呼也与贵人一样,只是“称号”,而非“封号”。在皇帝崩逝之后,常在则大多以原称号被称呼为“皇考某常在”。1

八、答应

答应,满文作“da g”2。在后宫位分等级之中为第八位,是庶妃之一,服缎疋数在乾隆朝中期之前为八匹,自乾隆朝中期改为七匹。康熙十六年,清廷将之前后宫位分等级内“格格”一级根据服缎疋数进行拆分,以服八匹缎者为“使唤大女子”(takurasara abakasi sargan je)。之后至迟在康熙四十六年时,逐渐改称为“大答应”。但是,康熙、雍正二朝之“大答应”,并不仅为后宫主位的位分等级,亦囊括有地位较高之官女子。至乾隆朝,“大答应”则改称为“答应”,方才正式成为清代后宫位分等级之一。

根据乾隆朝定制规定,答应亦无人数限制。答应位分等级较低,她们没有册封典礼,故而不被算作正式的内命妇。在官方制度上,她们大多随着位分等级较高的后宫主位一起居住,即所谓“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答应的称呼也与贵人、常在一样,只是“称号”,而非“封号”。在皇帝崩逝之后,答应则大多以原称号被称呼为“皇考某答应”。3

由于答应这一位分形成较晚,且在前期经常与官女子混同,虽然在乾隆朝时已经将答应作为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