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验证持续到了 临死之前。至于文王是先萌生翦商冲动,再从易卦体系寻求支持,还 是在研究易卦组对原则时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翦商之念,这已经很难判 断。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羡里的牢狱生活已经让文王深切地体会 到当一名人牲(孚)的滋味;而在以往,当被要求带领族人捕猎羌人 缴纳给崇侯时,他不太可能有如此深刻的切肤之痛。
从猎俘者变成俘,本身就是“易”,而变易的旅程一旦开启,就 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年过半百的文王深谙世界的不确定性,把 人生剩余的时光大都投入了对《易经》的推算,但同时,他也没有 忽视商人最正统的甲骨占卜技术。这两套体系和世界观,文王都不 敢偏废。
注释
1 参见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30页。
2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燕京学报》1929年第6期。收入《顾颉
刚古史论文集》卷11,中华书局,2010年。
3 有学者认为个别的卦辞出现更晚,属于周公时代产物,如晋卦辞:“康侯用 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意思是说,康侯(周公的弟弟卫康叔周封)被天子 赐予了很多马匹,一天之内得到三次接见。但不能排除文王时期有名为“康侯” 的殷商贵族。再如爻辞中曾出现“箕子”,有学者认为是周灭商之后的记录, 其实文王已经有可能和箕子打过交道并记录下来。
4 “周易”这个词的含义发生过扩大。春秋时期的史书,如《左传》,说的“周易” 只是文王卦爻辞。孔子弟子编辑《周易》时,把他们对卦爻辞体系的很多 解释也汇编了进去,比如《系辞》《文言》等。这些解释被称为《易传》或 《十翼》(十种对卦爻辞的解释),导致《周易》的内容扩大。为了特指文王 卦爻辞,现代学者称其为《易经》,以表示和《易传》的区别。本书也用《易 经》代表文王卦爻辞体系,不涉及后来的《易传》。
5 孔颖达《正义》:“唯升高陵以望前敌,量斯势也,纵令更经三岁,亦不能 兴起也。”
6 [美]夏含夷:《结婚、离婚与革命——〈周易〉的言外之意》,李衡眉、郭
明勤译,《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
7 高亨释为:“乃武王克商之兆,所占之事,自为可行,故曰含章可贞。”参见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167页。高亨认为这是周武王灭商时的占卜辞, 其实它很可能是在周文王时期就已经有了,是对未来之事的占算。
8 高亨认为,食为蚀之借字:“食旧德,谓亏损其旧日之德行也。”参见高亨《周 易古经今注》,第178页。
9 高亨释为:“戡商有陨自天,言武王之克商,乃是天陨灭商祚也。”参见高亨《周 易古经今注》,第287页。
第二十一章 殷都民间的人祭
周昌和他的儿子踏入的这座殷都,曾带给他们无比的震撼。但在 西周建立后,周公旦却将其彻底毁灭,同时也把父兄的记忆永远地埋 葬在了黄土之下。
此后的三千年里,史家有关殷都的记载,大都只是些不准确的只 言片语。而《封神榜》一类的小说,则试图用想象力描绘晚商那座伟 大的城,甚至还经常把殷都和朝歌混为一谈。
直到20世纪初,盗墓者和考古学者才有机会重新触摸到殷都。 湮没已久的古城仅是揭开小小的一角,就已经彻底颠覆了三千年以来 有关殷都的叙事。的确,仅靠想象力,人类是无法再现殷都曾经的辉 煌与残忍的。但那一切,周昌父子都曾目睹和亲历。
与后世的想象不同,殷都并非那种有城墙保卫、方方正正的城池。 在不大的宫殿区外,众多商人族邑如卫星城般错落分布。这些族邑有 自己的产业和墓地,也都有自己的祭祀传统和人祭场。
在殷都存世的二百多年间,商人族邑的人祭、人奠基和人殉坑越 来越多。对商人来说,在聚会典礼上杀戮异族,不仅仅是给诸神奉献
殷墟遗址群分布图
祭礼,也是让围观者获得精神刺激和满足的“盛宴”。比如,多处人 祭坑留有蓄意虐杀的迹象,尤其当人牲数量不足,献祭者还会尽量延 缓人牲的死亡,任凭被剁去肢体的人牲尽量地挣扎、哀嚎或咒骂。这 种心态,跟观看古罗马的角斗士表演有相似之处。
国都大道边的杀祭场
当周昌父子渡过黄河、北上进入殷都范围时,他们先要经过一片 制陶工业区,透过陶窑冒出的滚滚烟尘,商王华丽的宫殿区已遥遥在 望。这座制陶聚落是刘家庄北地,在殷都王宫区以南1公里处的通向 王宫的大道边。
刘家庄北地已经发掘殷商墓葬上千座,绝大多数是没有青铜随 葬品的贫寒小墓,有青铜礼器和殉人的只有20多座(盗墓者破坏了 一些墓葬,劫余的数字并不完整)。可见,这个族邑的贫富差距巨大, 赤贫者构成庞大的金字塔底端。
这片制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