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难以和考古发现的商城准确对应。
发生九世之乱的中商可能持续近百年时间,这期间,另一座疑似 都城小双桥商邑出现。似乎是出于对“埋祭改革”的敌意,这里的人 祭活动不仅格外多,而且残酷。
中商:残忍小双桥
在郑州商城西北约14公里处的小双桥村,有一座巨大的人工土 台。当地人传说,它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坟冢,名为“周勃墓”。
1989年,当地村民在“周勃墓”以西数十米的农田耕作时,挖 出了一块鞋盒大小的立方体青铜框,上面铸着兽面和复杂的花纹。 幸运的是,它被捐献给了考古部门——考古专家这才发现,原来“周 勃墓”的年代比周勃要早一千多年。由此,这座中商时代的城邑终 于被揭开了面纱。22
九世之乱后,郑州商城逐渐被毁弃,小双桥成为商王朝几乎唯一 的繁华都邑。和郑州、偃师商城相比,小双桥的聚落规模要小一些, 留下的文化层也比较薄,说明使用时间不太长。23
上古时代的小双桥,东侧紧邻一片巨大的湖泊湿地,考虑到偃师 和郑州商城的东部也是湿地,看来商人选择都城时有东面临水的习惯。
对“周勃墓”的钻探勘察发现,这是一座中商时代的大型夯土建筑, 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夯土高9米以上,顶部可能有过宫 殿,有被焚毁之后的红烧土堆积。新石器时代以来,还从没有发现过 这么高大的夯土台基——良渚古城虽然有更大的人工堆筑土台,但没 有经过逐层精细夯打。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它创造的纪录也未被打破。 没人知道当时的商王为何要建造这座巨大土台。或者这么说,即便在 国力衰微的时代,商人仍会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小双桥考古发掘最集中的地区在“周勃墓”夯土台基的西侧。这 里有宫殿建筑和大量祭祀坑遗存,被划分为“宫殿区”和“祭祀区”。 其实,两者是混合纠缠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一些宫城墙的遗迹,夯土墙基宽 度只有4米左右,推测是长和宽均为300米左右的宫城。此外,没有 发现更大的城墙遗迹,所以小双桥还不能称为“商城”。
截至目前,宫殿-祭祀区的发掘面积不太大,基本局限在南北 200米、东西100米范围内,从南到北被分为四个发掘区(iv、v、 viii和ix),有若干夯土建筑基址,还有柱洞、石柱础等,但由于后 期破坏严重,难以复原出建筑原貌。
小双桥宫殿区的特点是有大量的人祭坑和随意抛掷的尸骨。看来, 这里是郑州商城“埋祭改革”对立面的大本营,是商朝内战的胜利者, 商朝的人祭文化也因此传承了下去。
有些人祭坑尸骨太多,发掘报告称之为“丛葬坑”。
先来看v区的h66丛葬坑。它的规模很小(长188米,宽085米, 深06米),只相当于一个极为狭窄的单人墓穴,但里面却分三层堆 积了大量人骨,以及少量陶炊器残片和兽骨:人头骨数量最多,有31 枚,还有些被肢解的其他部位,比如单独的胳膊、肋排等,有些砍断 的大腿骨还连着骨盆,但手指和脚趾骨较少,似乎肢解时已经被剁去。
鉴定显示,这些人骨属于青年男性,多数头骨有击打伤痕,有些
小双桥遗址主要遗迹分布24
是钝器造成的裂纹,有些是锐器穿孔,直径在1-3厘米间,有各种 形状。
这些打穿颅骨的锐器,多数不像是商人常用的铜戈,戈刃较薄, 按理应当形成狭长的创口 ;更像是某种铜凿,固定在木柄上,像战斧 一样挥动。目前还没有出土过这种兵器。也有个别可能是用戈砍的, 如7号头骨,创口大小为25厘米x 09厘米。
多数伤痕在头骨的左侧,也有部分在颅顶正上方。发掘报告推测, 人牲死前是跪地姿势,行刑者(献祭者)站在人牲面前,右手执兵器 猛击人牲头部:很多头骨有两三个不同大小的穿孔,或者兼有锐器穿 孔和钝器裂痕,可能会有两名献祭者同时处死一名人牲的情况;有些 头骨有两个穿孔,发掘报告推测是某种“双齿”锐器造成的。25但有 些孔的形状、大小和距离并不一致,很难断定是“双齿”兵器一次打 击所致。从这些伤痕看,多数足以一击致命,不知献祭者为何二次、 三次打击。目前这还不太容易解释。
h66坑内的两枚穿孔人头骨:穿孔过于规整, 像是采用加工玉石器的管钻技术,但发掘报告没有详细信息
有些伤痕有助于还原屠杀的细节。比如18号头骨,左耳后有一 个栗子大小的穿孔,应该是凶器凿穿头骨后被卡住,献祭者可能需要 踩住头颅用力向外扳才能拔出来,从而造成了骨壁的向外掰裂。此外, 头骨下部还连着一截被砍断的颈椎。
这些男性青年的尸骨坑中有一小段三岁幼儿的肢骨,可能是无意 中混入的,也就是说,h66至少埋了 32人。但从其尺寸看,难以装 下31名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