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enxue38.com

僖公卷十起元年尽七年(7 / 10)

戊寅”至“与地”解云:在襄三年夏也。彼经不言陈袁侨来盟于会,盟于鸡泽,与此异,故难之。

师在召陵也。(时喜得屈完来服于陉,即退次召陵,与之盟,故言盟于师,盟于召陵。)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据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俱从地,不再言盟。)

[疏]注“据齐”至“言盟”解云:在成二年秋。言俱从地者,谓国佐从晋于袁娄也。喜服楚也。(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重,直用反,又直容反。之复,扶又反,年末“乃复”同,又音福。)

[疏]注“孔子曰”至“美者焉”解云:春秋说文。

何言乎喜服楚?(据服蔡无喜文。)

[疏]注“据服蔡无喜文”解云:即上“侵蔡,蔡溃”是也。

楚有王者则后服,(桓公行霸,至是乃服楚。)无王者则先叛。(桓公不其师,先叛盟是也。)

[疏]注“桓公”至“是也”解云:即下经云“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彼注云“为桓公不其师,而执涛涂故也”者是。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数侵灭中国。亟,去冀反。数,音朔。)

[疏]注“数侵灭中国”解云:即庄二十八年“秋,荆伐郑”者,是其数侵中国之文。其数灭中国者,即灭邓、之属是也。而经不书者,后治夷狄故也。

南夷与北狄交,(南夷,谓楚灭邓、,伐蔡、郑。北夷,谓狄灭邢、卫,至于温,交乱中国。)

[疏]注“南夷”至“蔡郑”解云:楚灭邓、不书,而此言者,正以上桓七年“夏,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故知之。伐蔡、郑者,谓蔡、郑服从楚,即上经齐侯“侵蔡、蔡溃”“遂伐楚”者,盖是蔡为楚之属矣。其郑为楚属者,盖见庄十五年“郑人侵宋”十六年“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之文也,何者?庄十五年时,正是桓公为霸,宋为齐属而郑侵之,岂不从楚故也?庄十六年齐人助宋伐之,岂不怒乎其从楚而侵宋也?盖于时郑人又服于齐,是以十六年“秋,荆伐郑”故此作注云蔡、郑矣。注“北夷”至“中国”解云:狄灭邢、卫,在闵元年、二年。狄灭温,在僖十年。温言至于者,以其在后,故言至于,僖十年文灭温也。或者温是圻内之国,去京师近,故言至于矣。

中国不绝若线。(线,缝帛缕。以喻微也。线,思贱反。)桓公救中国,(存邢、卫是也。)而攘夷狄,(攘,却也。北伐山戎是也。攘,如羊反,却也。)卒荆,(卒,尽也。,服也。荆,楚也。,他协反,一本作“贴”服也。刘兆同,广雅云“静也”玉篇又丁簟反,一本作“拈”或音章贬反。)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言桓公先治其国以及诸夏,治诸夏以及夷狄,如王者为之,故云尔。)其言来何?(据陈袁侨如会不言来。)与桓为主也。(以从内文,知与桓公为天下霸主。)前此者有事矣,(谓城邢、卫是也。)

[疏]注“谓城邢,卫是也”解云:即上元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是。

后此者有事矣。(谓城缘陵是也。)

[疏]注“谓城缘陵是也”解云:即下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是也。

则曷为独于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序,次也。绩,功也。累次桓公之功德,莫大于服楚,明德及强夷最为盛。)

齐人执陈袁涛涂。涛涂之罪何?辟军之道也。其辟军之道奈何?涛涂谓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滨,涯也。顺海涯而东也。东夷,吴也。从召陵东归,不经陈,而趋近海道,多广泽水草,军所便也。涛,徒刀反。辟,匹亦反,又音避,下同。滨,音宾。涯,五佳反。近,附近之近。便,婢面反。)

[疏]注“而趋近海道”解云:趋犹乡也,谓乡近海之道也。

桓公曰:“诺。”于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草棘曰沛,渐洳曰泽。沛泽,音贝,又普贝反,草棘曰沛,斩洳曰泽。斩,子廉反。洳,人庶反。)

[疏]注“草棘”至“曰泽”者。解云:尔雅无文也。

顾而执涛涂。(时涛涂与桓公俱行。)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言有罪,方伯所宜讨。)

[疏]“执者曷为或称侯”解云:即下二十八年“晋侯执曹伯畀宋人”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之属是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此道黜陟之时也。诗云:“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疏]注“此道”至“时也”解云:正以诸典不见周公西讨之文故也。

桓公假涂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师不正故也。(故令涛涂有此言。令,力呈反。)不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以己所招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